學者指出,嬰、幼兒先天就會依自身的飽飢感及食物熱量,自行調整攝取量,父母若採「填鴨式」的飲食方式,不但破壞孩子總熱量的平衡,養成錯誤的飲食習慣,常因此種下孩子日後肥胖的因子。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教授林薇在「兒童正向健康研討會」中報告指出,人類的行為是漸進的,二至五歲是飲食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將影響未來生活。有研究發現,胖小孩的父母通常對於飲食控制較為嚴格,常強制小孩進食的時間、份量,較瘦的小朋友則通常依自己內在的生理需求決定是否進食。多吃不等於健康,如何均衡攝食,才是大學問。

國外研究發現,五歲以下的嬰、幼兒會依食物的濃度、熱量,自行調整攝食量,以維持一定的總熱量,例如餐前先給小朋友吃一塊高熱量的蛋糕,則小朋友便會自行減少食物種類、份量,但嬰、幼兒並不具有均衡飲食的觀念及能力,往往選擇喜歡的高糖、高鹽食物,使攝食熱量足夠,但品質不佳。

有些小孩有偏食習慣或排斥新食物,父母要有耐心,讓他多接觸、嘗試,便能改變其對食物的偏好。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多提供孩子健康的食物,並讓孩子參與買菜、烹煮過程,讓孩子產生參與感,進而喜歡各種食物。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液中所含氧氣量的多寡決定血液的顏色,動脈血因含氧量高所以顏色鮮紅,而靜脈血含氧量少所以顏色暗紅。血液的顏色可表現於膚色,貧血的人血液較稀釋所以膚色顯現蒼白,喝過酒或剛運動完的人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皮膚血流增加,所以膚色紅潤。

哭泣時膚色會變黑,其原因為下列作用之總結果:
1. 哭的動作是拖長的呼氣而非吸氣,所以哭的愈久身體內的氧氣進入愈少,雖然其中難免會摻雜著間斷的吸氣動作,但是相較於呼氣還是嫌少了。
2. 正常肺部在呼氣末時,尚餘留著相當(約三分之二)的空氣在肺泡內,即使短暫的停止吸氣,肺內循環的血液仍可源源地將此肺內存留的氧氣帶入血液中。但是在劇烈哭泣時,肺內的空氣是被用力地排出體外,餘留在肺內的氧氣存留量有限,因此血液能獲取的氧氣量自然地減少。
3. 劇烈的哭泣就是代表著劇烈的運動,本身體內氧的消耗量就會較平靜時增加許多,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亦較低了。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感冒大流行期間,許多人外出時戴上口罩,就連小寶寶也不例外。口罩可以遮除及濾過一些進入口鼻空氣中的雜物,但不是絕對可避免被傳染的。在決定是否要讓寶寶戴口罩時,讓我們先思考一些問題。
  • 戴口罩會增加氣流經過的阻力,使“吸氣”及“呼氣”都較困難費力。大人有足夠的能力克服此阻力,但在幼兒則影響會頗大的。
  • 兒童因呼吸系統結構較細小及耗氧量較大的緣故,且行使呼吸作用的一些肌肉強度又較為不足,年齡愈小在維持呼吸上的需求就愈大,因此在正常情形下幼兒呼吸的耐力就較差;當幼兒生病體力不佳時,或在感冒時,鼻孔、喉嚨、及氣管有部分阻塞時,再給他戴上口罩,容易有換氣不足的現象。
  • 睡著後,呼吸能力較清醒時為弱,在幼兒尤其如此;幼兒被帶到外面逛街或看病時都可隨時在睡覺;大人睡覺不會戴口罩,因為會造成呼吸不適,更何況是寶寶,父母的愛心保護,有時反而造成體內缺氧或二氧化碳過多,若未察覺,可能就要釀成悲劇了。
  • 幼兒容易嘔吐,戴上口罩後,嘔吐時不易及時發現而會造成吸嗆入氣管、肺的危險。

如非帶口罩不可,要注意下列事項:

  • 口罩材質選擇容易通氣的。
  • 太小的幼兒(約一歲之內),無能力以手去拿開遮住其呼吸的物體,所以不宜戴口罩。
  • 鼻道、氣管、肺、或心臟功能就不佳的兒童,或正在生病虛弱時,戴口罩會增加呼吸的難度,宜多考慮。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月內的新生兒,平均每天睡眠的時間約可達十六到二十個小時,也就是成年人的兩倍多。寶寶在母親肚子裏時,是沒有白天與夜晚的區別,因為子宮內都是昏暗暗的。但是出生後馬上就面臨了晝夜的問題,人類千萬年演化的過程中造就了夜伏晝出的工作習性,白天都要活動,而夜晚則需要休息,所以可預期地寶寶終究也需要調整到與父母作息的時間相配合才是,夜晚父母休息時也是寶寶應該休息的時候了。因此,為了寶寶及父母雙邊的利益,一定要將寶寶夜晚不睡覺的壞習慣盡早改變過來。但是寶寶的生理時鐘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調轉過來的,父母可以利用下列的方法逐步而行:
*白天儘量不要讓寶寶睡覺,可與之玩耍、刺激,或放置到光線充足的地方,使之不易入睡,到了晚上就儘量把光線調暗,環境安靜,使其舒適而能安睡之。
*可以藉助於一些安眠的藥劑,可與兒科醫師溝通,使用無成癮性的鎮靜劑,在夜晚需要讓寶寶安睡時適量的給予,可以促使其安睡;如此約只要一週左右的時間,寶寶自然睡眠習慣就可以調整過來了。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產兒因是提早出生,身體各個器官及功能的發展皆未成熟,一定要藉助於特殊的醫療措施來促進其逐漸地發育成長。在住院期間是依賴學有專精的醫護人員照顧而不需父母煩心,但出院後一切的養護責任必須由父母承接了。下列是一般居家照護的要訣:

  1. 可能必需的裝備(視寶寶出院時的狀況而定):如氧氣筒(機)、抽痰管、抽痰機、餵食管及餵食空針、血氧監視器,需於出院前即事先準備。
  2. 胸背部的拍痰對肺、氣管不佳的早產兒是有利的。
  3. 剛出院回到家的寶寶,頭兩三天內,其每餐的餵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殆適應家裡的環境後再逐漸的加量,因為環境的變遷對幼兒的影響是蠻大的,尤其是胃腸的功能。
  4. 餐多量少及間斷式(每吸食一分鐘,將奶瓶抽出口腔,讓寶寶順順呼吸約十秒鐘,然後再繼續餵食)的餵食方式,可減少吐奶發生及呼吸上的壓迫。
  5. 可餵食特殊配方的奶粉(如早產兒奶粉)以促進消化及增加營養吸收。
  6. 早產兒對溫度是很需要,對變遷亦是很敏感的,所以要注意體溫的保持及溫度的衡定性以免致病。
  7. 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視聽力、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及接受預防注射等。
  8. 保持與新生兒醫師密切的聯繫以便隨時能諮詢。
  9. 熟練幼兒急救術,如吐(嗆)奶、抽搐、膚色發紺時的處理、以備不時之需。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初生或年幼的寶寶們,常見手腳有不自主的抖動,尤其在哭泣時或四肢伸直時,父母們擔心是否為癲癇症或抽筋的現象。其實這是嬰幼兒正常的表現。嬰幼兒因為神經系統的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所以神經對肌肉的支配控制不完全所致。

在成年人亦有相同的經驗,神經肌肉的控制協調最佳者,如走平衡木的運動員及從事精密細緻的工作者,其每一個動作都是很穩當而精確的。反之在某些神經性或肌肉性疾病者、重病者、或臥床過久肌肉較無力者,或剛睡覺醒來,人雖清醒,但周邊神經或肌肉尚未醒(仍呈鬆弛狀態),此時意識雖欲動作四肢,但是並不能有效地控制肌肉,所以動作會不乾脆、會抖動。如果我們試著將自己上臂的肌肉用力使勁的僵直著,此時手臂也會有不自主的抖動現象。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事先的預防:請醫生詳細檢查寶寶的神經、呼吸、及循環功能是否健全。譬如有無抽筋或痙攣,氣管及肺好不好,有無呼吸道易阻塞,是否易吐奶(會嗆到),有無心律不正常...等。如果有,則需好好注意及治療。

二、 照顧上的注意事項:
1.三個月內的嬰幼兒勿獨自趴睡。
2.寶寶的鼻塞要注意解除。
3.寶寶的房間空氣要流通。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常呼吸應是安靜無聲的。打鼾是呼吸時氣流進出鼻腔及口腔後部(口咽及喉嚨)時,附近黏膜或肌肉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口咽部圓周都是由鬆軟的軟肉構築而成,包括軟顎、舌頭後段、兩側扁桃腺及後咽壁。在意識清楚時,神經控制正常而保持著粘膜肌肉的張力,所以口咽部位的軟肉也擴張開,圓筒狀的內腔徑較寬,氣流進出時很順暢,所以不會產生雜音。當神智不清時,譬如打瞌睡、熟睡、醉酒、甚至於昏迷時,全身肌肉也是呈放鬆的休息狀態,口咽周圍的軟肉也是一樣的鬆弛著,所以呼吸阻力增加,當氣流經過此部位時,鬆弛的軟肉忽閉忽開地隨著氣流振動起來,這就是鼾音的由來。打鼾都是在睡覺時或神智不清時發生的。若是清醒時都有鼾音的話,那就是相當嚴重的了。

*仰睡(面向上)時易打鼾,因面部朝上而使舌頭根部向後倒,半阻塞了咽喉處的呼吸通道。
*幼兒本身的呼吸通道如鼻孔、鼻腔、口咽部比較狹窄,故稍有分泌物或腫脹就易阻塞。
*當喉嚨部位腫脹如感冒、扁桃腺發炎、分泌物增多時,更易造成氣流不順而鼾聲加重。
*臉頭形異常者,如肥胖的人,或扁桃腺腫大的小孩,因口咽部的軟肉構造較肥厚,睡覺時口咽部的呼吸道更易阻塞,所以鼾聲亦大。在更嚴重的人甚至會有呼吸暫停的現象。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疾病最主要的傳染途徑還是「接觸」所致,照顧幼兒者要勤洗雙手,由外面進入家門後,要先換外衣及沖嗽洗一番,以減少身上的帶菌量。

  1. 養成個人清潔衛生的好習慣,居家環境的整潔對生活的品質是有幫助的。屋內可使用空氣濾靜器,減少空氣中的雜質、灰塵、及病媒菌。
  2. 照顧幼兒者,或家中其他大人,如果自己發生了感冒時,少搓揉口鼻,最好要戴上口罩,盡量避免與寶寶做很密切的接觸,如親吻或直接以口餵食;如果寶寶暫時無法托健康者照顧時,也要避免與其面對面做近距離的講話、呼吸、咳嗽、打噴嚏。
  3. 家中寵物的清潔衛生也要特別注意,因其唾液及毛屑都可能帶有不知名的各式細菌或病毒,而在幼兒引起怪病。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胃腸是很敏感的,蠕動較大人快多了,成人由口吃進的食物在胃腸內約會停留十二至二十四小時才會變成大便排出,但在幼兒這個時間會縮短至六至十二小時。為什麼寶寶都上吃下解?

  1. 一個月內的寶寶平均一天要解五、六次大便,與其吃奶的次數相當。
  2. 嬰兒有一個較特殊的胃腸反射,醫學上叫做胃直腸反射,就是當由口進食到胃時,因自主神經的反射作用,會促使小腸及大腸的蠕動增快,即加速大便的排出。因此在寶寶吃奶當兒排出的大便,並不是這一餐剛吃入的奶水,而應是約七、八小時前吃進的奶所產生的大便。
  3. 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就表示其營養的吸收是正常的,即使大便次數稍多些也沒有關係的。理想狀況為︰出生十天後,每天增加體重的百分之一,即若原體重為三公斤,每天增加三十公克,壹週增加二百公克左右,即視為正常。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歲的寶寶遲遲不會講話,或只會叫爸爸、媽媽以外,其他的話都不會講,一般父母都會懷疑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或是有舌繫帶過短
人類在語音發展之初期,即約五六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咽喉構音及發音的功能是要逐漸一字一句訓練的,多聽、多講、多訓練,並模仿別人正確的音調而逐步的調正自己口舌聲帶的發音,如此日積月累始能在語言上有進展,所以通常狀況下寶寶只要能聽就應能講。
自幼即為喑啞者,其不能講話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發音,而多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口(聲帶)雖然會發音,但因所發的音自己聽不到,無從矯正起,所以發的音別人聽不懂而已。
許多寶寶之所以不講話,是偷懶不願意學習發音。此種狀況多半是生長在大家庭中最小的個體較容易發生,因為父母長輩的寵愛奉承有加,只要寶寶手指一指,或隨便口內發個音,父母馬上就會揣摩其心意地領會出他的意思而照辦了,如此無法互動式地學習語言。
知道病因所在是寶寶不願意講話而不是不能講,所以平常要多鼓勵其使用言語,其方法如下: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學齡前的兒童常會患感冒,而一般最常見的感冒即為口鼻腔、咽喉及耳朵附近的細菌或病毒的感染發炎,所以支配這區域的淋巴結就會較腫大;而此淋巴結除了散佈在深層肌肉內部,在頸部的表層也可以摸得到腫大的硬結。
在頸部及耳朵後部正常就有許多的小淋巴結存在著,左右對稱,以大人手指上下滑動著皆可觸摸得到,當幼兒感冒或咽喉發炎時,這些淋巴結會跟著腫大而較明顯,大多為可滑動且不痛不癢的,且大小尺寸小於一公分。
] 在入學後,約七、八歲以後,因上呼吸道的感染機率變少,所以自然都會逐漸消失不見。
同樣道理,在後枕部有時也可摸到一粒不痛癢且會滑動的小硬瘤,通常亦是左右對稱各有一粒,也是屬於淋巴腺結。
我們身體內外有許多的淋巴腺結存在著,在表淺部位的可以手觸摸得到,分佈於頸部、腋窩、膝窩及大腿與身體交接的內側(腹股溝),所以只要稍有腫大即可得知。位於深部的淋巴結分佈的更廣泛,如有腫脹或不良的病變是不易即早知道的,即使再有經驗的醫生也無法由外觀來判定病人內部的淋巴腺腫瘤,除非做特殊的醫療檢查。深淺兩部位的淋巴腺有管道會互相聯繫,故表淺的淋巴腫大可能表示有內部的嚴重病變存在。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托兒所、幼稚園常因兒童聚集,易成為病菌孳生的溫床,不論是呼吸道疾病、腸胃道疾病均可能因小朋友的肢體接觸相互傳染,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常源於此。罹患流行性感冒、水痘等傳染病後,最好留在家中休息直到痊癒,不要去學校,以免將疾病傳染給其他小朋友。

施打疫苗雖然增加了醫療成本,但可降低菌株傳播的機會,間接減少社會成本,具有防疫實質功效。積極管制托兒所、幼稚園等感染源頭。建議政府訂定參考規範,規定出現某些症狀的孩童不可到學校,並提供臨時托育場所,讓小朋友獲得適當照顧,不致傳染給同學。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的保健需從小做起,即使是尚未長乳齒的寶寶也有必要每天清潔口腔。方法是以乾淨的紗布纏在大人手指上,或用棉棒,沾些開水,在幼兒喝完牛奶後,幫助寶寶清潔牙齦、舌頭,最好每次餐後清潔一次,而至少每天睡前要一次。

待幼兒長大後,乳齒逐漸長出以後,則有必要建立他使用牙刷、牙線及牙膏來清潔口腔的習慣,使幼兒覺得這項工作是必需的。

在台灣高達九成多的蛀牙族,的確讓許多父母們感到憂慮,以往認為乳齒會換掉,所以勿需在意,只要將來恆齒好好的保養就好了。這個錯誤的觀念需要徹底的摒棄了。乳齒的健康與否,會影響到下面恆齒的發育及長相、日後的發音、咀嚼及顎骨的發展...等,千萬大意不得。由電視上可見,在先進的國家,其國民的牙齒都保持的很好;反之,在落後的國家則較差,這都是從小口腔衛生養成的習慣所致。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幼兒出遊時,細心的父母總不會忘記替寶寶準備一些隨身攜帶的藥品,以備不時之需。這是非常好的觀念及做法,旅遊時如能自行攜帶一些藥品是必要的,而常備藥品大多是一些安全性高(較無副作用)的成藥或是指示用藥。最常派上用場的幼兒藥品除了平日已在服用的藥物外,另外應要包括︰

  1. 感冒藥︰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等。
  2. 退燒藥
  3. 止瀉藥︰周圍環境變遷,細菌病毒也會不同,故幼兒極易有胃腸方面的問題(嘔吐、腹瀉)發生。
  4. 暈車藥︰在車旅途中,幼兒常會因暈車而哭鬧不安及嘔吐,易妨礙周邊人的作息,引致大家不適,故此為必備之藥。
  5. 蚊蟲咬傷之皮膚外用藥︰尤其是到熱帶地區時,要小心預防當地的各式蚊蟲。
  6. 鎮靜安眠藥︰幼兒因時差及環境變遷因素,易哭鬧不安,此類藥物有益於幫助寶寶渡過調適期;通常之暈車藥、流鼻水及鼻塞藥(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就具有安眠及鎮靜的作用,藥物本身皆很安全,父母不必畏懼有習慣性(上癮)的問題。

此外尚須注意︰

  1. 寶寶如有較特殊的疾病,如心臟病、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疾病等等,最好能夠隨身攜帶一份(中、英文書寫)病歷摘要,內含重要的病歷資訊,萬一用得到時,可以幫助當地醫師多了解寶寶的病情以及用藥問題。
  2. 千萬勿因圖方便而讓幼兒服用他人(尤其是大人)的藥物,除非曾與兒科醫生商討過,在用量方面要特別注意。

出遊時期,幼兒如有長期的不適,則最好還是需要讓當地的兒科醫師檢視一下才能放心。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