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想傳遞的是您的想法與思維,獲益最大者;孩子,請思索!!!!!

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兩、三年所受的影響會左右他的將來。

僅僅兩、三年的時間,由於養育上的不良條件,就能使孩子到了三歲時,變成一位令人傷腦筋的孩子。現在的成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多還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觀念,並沒有深入了解到孩子內在的需求,因為大人常常是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況下干涉孩子、摧殘孩子完全不同於大人的生活節奏、步調。如:

1.秩序感是孩子的羅盤;秩序的敏感期是從6個月-3歲,它可以幫助孩子對於地點、順序、及所有者的強烈執著,並能幫助孩子在環境中找到定位、因而探索環境、發展內在。所以孩子到了一歲左右,常會說「我的」,這是我坐的位子,媽媽的位子,爸爸的位子,有固定使用的杯子,給他一件不是平常穿的衣服,他就會大哭,當父母親遇到孩子像這樣意想不到的反抗時,都會感到訝異、莫名奇妙。認為孩子進入第一次反抗期,並且會想;不能讓孩子的反抗期得逞,於是不斷的對孩子說教,如果孩子仍然頑強的抵抗,大人就會忍無可忍的大罵說:哪一個不都是一樣嗎?為什麼一定要用那一支湯匙吃飯?不都是一樣嗎?如果孩子仍然執迷不誤的爭吵,大人乾脆就抓起來打一頓。

孩子沒有所謂的反抗期,而是大人必須對孩子生命本質的需求加以認識,孩子在一歲左右他的秩序感會嚴格的遵守;這是媽媽的碗,哥哥的書,這椅子是擺在這裡的,------等。秩序感,是大自然賦於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使命,讓孩子能在環境中安定的成長,對場所及所有者有著固定的秩序,這也包含孩子對環境及大人的依附關係,孩子若沒有這一層依附,他們也就沒有安全感。若成人不斷的去阻礙孩子的秩序感,他們即會沒辦法在環境中找到定位、獲得安全感。相對的孩子內在會是一片混亂;於是孩子就像是失去羅盤的船,迷失了方向。

2.大人什麼都幫孩子做得好好的,孩子就會興致缺缺;家裡若有「孝子型」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甚至外傭,代替孩子做了所有的事,其結果是很悲慘的。或許是這些大人太疼孩子,還是不放心孩子自己去做,也許是大人太閒了,所以動不動就幫孩子做好所有的事。但當孩子成長到三歲時,它常會呈現出不太穩定的情緒,注意力散漫,做什麼事都沒有興趣。這就是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機會所造成的結果。幫孩子做事情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他只會等著別人將事情做好,什麼事情都不想動手去做;任何有趣的事情,在他們的眼中都提不起興趣,後來變成什麼事情都不會做,或是變成欲望很高,很難滿足的孩子。蒙特梭利說: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時,這就是孩子向大人發出的內在吶喊「請幫助我,讓我可以自己去做」,成人最好的幫助,就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這也是孩子內心最深處的吶喊。

3.大人一直催促,孩子就不想自己做了;每個人的頭腦其活動節奏都不一樣,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在做事時,也就是他們腦力在活動的時候,此時若大人在旁催促的話,孩子的腦就無法照著自己的步伐運作,想自己做的意願會大打折扣。發展中的孩子,有兩股精神能量(智慧和意志力)及身體能量,當這兩種能量結合而一時,孩子就能靠自己之力塑造自己,若有大人干涉或催促他們去做另一件事情,那他們的精神與身體能量就不能融合為一,所以孩子的行為就失去了目的,因為他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步驟行事,所以他們變成不安定、猶豫、雙手會無目的的亂動、精神恍惚、脫離現實、說出一些無意義的話、做出一些很難看的動作,這已經是脫離正常的軌道產生偏差的成長,孩子的偏差行為就產生了。成人也不喜歡在做事情時,旁邊有人在催促,這會打亂做事情的節奏與思緒。所以,等待對於成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課。

蒙特梭利將偏差分為「強勢」和「弱勢」。所謂的「強勢偏差」,就是孩子為了散發他們強大的精力,所以不停地、無法控制、漫無目的、毫無秩序的運動,這些運動大部分是有頭無尾,而且不過是不停的動來動去而已。因為他們沒辦法去找到讓自己發展的著眼點,所以看到一件事物就想占為己有,由於很輕易就能擁有,因此他們並不珍惜,所以只要是搶到,立刻破壞,對周圍的人事物,只會一昧的破壞、挑起爭吵而已。

「弱勢偏差」的孩子通常是一副灰暗的表情、說話小聲、缺乏自信、消極退縮、沒有一點霸氣的樣子,但是,他們卻會在背地裡使壞,出其不意地做出引人注意的事。這類型的孩子,通常只會依賴大人什麼事都幫他做得好好的,而自己都不做,凡事只照著別人的意思來行動,並總是希望大人在身旁幫他、陪著他,所以必須依靠別人才能生存。也由於習慣大人禁止的言詞,所以沒有自己的意識,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弱勢的孩子較不容易引人注意,反而比較危險,但大人不容易察覺,所以常忽略他,甚至遺忘他,這種孩子長期的被如此對待,心中累積很多不滿的情緒,會越來越封閉自己。

而不管是哪一種的偏差行為,老師的方式就是要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從孩子有興趣的工作上,給予多一點的時間及幫助,讓他可以持續、重覆的去做;之後,孩子的行為即會因為工作而滿足,進而達到正常化,就不會故意去破壞別人的工作,對工作也會有熱忱,甚至會去幫忙別人,學習上也會變得較積極。所以,有任何偏差行為的時候,我們都應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工作中做起。因為日常生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而且它也是連接家庭的橋樑;孩子透過做日常生活得到內心的滿足,且因生活中都可以接觸到這類的工作,所以孩子就會做的得心應手,並發揮至自己周邊環境。如:孩子喜歡拖地,就讓他去拖;平常早上的時間可以用類似的工作讓孩子去做(如刷椅、洗布、刷鏡子…等)。在此階段滿足此領域,之後,再擴充開來讓他去做更多更難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幫助孩子。

孩子脫軌的發育就是因為成人將孩子的秩序感打亂、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得好好的和不斷地催促孩子;孩子脫離常軌的成長就是脫軌的發育。在0-3歳的孩子各部份是分別發展、3-6歳則是組織化、統整;在此階段孩子遇到了可以全心投入的活動時,孩子內在的能量就會整合起來、專注於活動進而內心得到滿足走向正常化。如:我們班吃完點心都會打掃,在四點時即會有老師開始帶歌謠..等之類的活動,會有一些小男生坐不住,而我們就會再請他們幫忙刷洗手台、厠所…等。請他們去做,他們會很樂意去,做完就會顯現出開心的模樣,因為他們得到了成就感。當孩子正常化時,不僅偏差的行為消失了,孩子該有的穩定性和良善面也將顯現出來,所以,矯正偏差行為就像治感冒一樣,不論他有多少症狀,只要將此不好的根源去除掉,偏差行為即會得到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