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知識 (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寶寶的胃腸是很敏感的,蠕動較大人快多了,成人由口吃進的食物在胃腸內約會停留十二至二十四小時才會變成大便排出,但在幼兒這個時間會縮短至六至十二小時。為什麼寶寶都上吃下解?

  1. 一個月內的寶寶平均一天要解五、六次大便,與其吃奶的次數相當。
  2. 嬰兒有一個較特殊的胃腸反射,醫學上叫做胃直腸反射,就是當由口進食到胃時,因自主神經的反射作用,會促使小腸及大腸的蠕動增快,即加速大便的排出。因此在寶寶吃奶當兒排出的大便,並不是這一餐剛吃入的奶水,而應是約七、八小時前吃進的奶所產生的大便。
  3. 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就表示其營養的吸收是正常的,即使大便次數稍多些也沒有關係的。理想狀況為︰出生十天後,每天增加體重的百分之一,即若原體重為三公斤,每天增加三十公克,壹週增加二百公克左右,即視為正常。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歲的寶寶遲遲不會講話,或只會叫爸爸、媽媽以外,其他的話都不會講,一般父母都會懷疑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或是有舌繫帶過短
人類在語音發展之初期,即約五六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咽喉構音及發音的功能是要逐漸一字一句訓練的,多聽、多講、多訓練,並模仿別人正確的音調而逐步的調正自己口舌聲帶的發音,如此日積月累始能在語言上有進展,所以通常狀況下寶寶只要能聽就應能講。
自幼即為喑啞者,其不能講話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發音,而多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口(聲帶)雖然會發音,但因所發的音自己聽不到,無從矯正起,所以發的音別人聽不懂而已。
許多寶寶之所以不講話,是偷懶不願意學習發音。此種狀況多半是生長在大家庭中最小的個體較容易發生,因為父母長輩的寵愛奉承有加,只要寶寶手指一指,或隨便口內發個音,父母馬上就會揣摩其心意地領會出他的意思而照辦了,如此無法互動式地學習語言。
知道病因所在是寶寶不願意講話而不是不能講,所以平常要多鼓勵其使用言語,其方法如下: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學齡前的兒童常會患感冒,而一般最常見的感冒即為口鼻腔、咽喉及耳朵附近的細菌或病毒的感染發炎,所以支配這區域的淋巴結就會較腫大;而此淋巴結除了散佈在深層肌肉內部,在頸部的表層也可以摸得到腫大的硬結。
在頸部及耳朵後部正常就有許多的小淋巴結存在著,左右對稱,以大人手指上下滑動著皆可觸摸得到,當幼兒感冒或咽喉發炎時,這些淋巴結會跟著腫大而較明顯,大多為可滑動且不痛不癢的,且大小尺寸小於一公分。
] 在入學後,約七、八歲以後,因上呼吸道的感染機率變少,所以自然都會逐漸消失不見。
同樣道理,在後枕部有時也可摸到一粒不痛癢且會滑動的小硬瘤,通常亦是左右對稱各有一粒,也是屬於淋巴腺結。
我們身體內外有許多的淋巴腺結存在著,在表淺部位的可以手觸摸得到,分佈於頸部、腋窩、膝窩及大腿與身體交接的內側(腹股溝),所以只要稍有腫大即可得知。位於深部的淋巴結分佈的更廣泛,如有腫脹或不良的病變是不易即早知道的,即使再有經驗的醫生也無法由外觀來判定病人內部的淋巴腺腫瘤,除非做特殊的醫療檢查。深淺兩部位的淋巴腺有管道會互相聯繫,故表淺的淋巴腫大可能表示有內部的嚴重病變存在。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托兒所、幼稚園常因兒童聚集,易成為病菌孳生的溫床,不論是呼吸道疾病、腸胃道疾病均可能因小朋友的肢體接觸相互傳染,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常源於此。罹患流行性感冒、水痘等傳染病後,最好留在家中休息直到痊癒,不要去學校,以免將疾病傳染給其他小朋友。

施打疫苗雖然增加了醫療成本,但可降低菌株傳播的機會,間接減少社會成本,具有防疫實質功效。積極管制托兒所、幼稚園等感染源頭。建議政府訂定參考規範,規定出現某些症狀的孩童不可到學校,並提供臨時托育場所,讓小朋友獲得適當照顧,不致傳染給同學。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的保健需從小做起,即使是尚未長乳齒的寶寶也有必要每天清潔口腔。方法是以乾淨的紗布纏在大人手指上,或用棉棒,沾些開水,在幼兒喝完牛奶後,幫助寶寶清潔牙齦、舌頭,最好每次餐後清潔一次,而至少每天睡前要一次。

待幼兒長大後,乳齒逐漸長出以後,則有必要建立他使用牙刷、牙線及牙膏來清潔口腔的習慣,使幼兒覺得這項工作是必需的。

在台灣高達九成多的蛀牙族,的確讓許多父母們感到憂慮,以往認為乳齒會換掉,所以勿需在意,只要將來恆齒好好的保養就好了。這個錯誤的觀念需要徹底的摒棄了。乳齒的健康與否,會影響到下面恆齒的發育及長相、日後的發音、咀嚼及顎骨的發展...等,千萬大意不得。由電視上可見,在先進的國家,其國民的牙齒都保持的很好;反之,在落後的國家則較差,這都是從小口腔衛生養成的習慣所致。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幼兒出遊時,細心的父母總不會忘記替寶寶準備一些隨身攜帶的藥品,以備不時之需。這是非常好的觀念及做法,旅遊時如能自行攜帶一些藥品是必要的,而常備藥品大多是一些安全性高(較無副作用)的成藥或是指示用藥。最常派上用場的幼兒藥品除了平日已在服用的藥物外,另外應要包括︰

  1. 感冒藥︰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等。
  2. 退燒藥
  3. 止瀉藥︰周圍環境變遷,細菌病毒也會不同,故幼兒極易有胃腸方面的問題(嘔吐、腹瀉)發生。
  4. 暈車藥︰在車旅途中,幼兒常會因暈車而哭鬧不安及嘔吐,易妨礙周邊人的作息,引致大家不適,故此為必備之藥。
  5. 蚊蟲咬傷之皮膚外用藥︰尤其是到熱帶地區時,要小心預防當地的各式蚊蟲。
  6. 鎮靜安眠藥︰幼兒因時差及環境變遷因素,易哭鬧不安,此類藥物有益於幫助寶寶渡過調適期;通常之暈車藥、流鼻水及鼻塞藥(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就具有安眠及鎮靜的作用,藥物本身皆很安全,父母不必畏懼有習慣性(上癮)的問題。

此外尚須注意︰

  1. 寶寶如有較特殊的疾病,如心臟病、慢性肺病、腎臟病、免疫疾病等等,最好能夠隨身攜帶一份(中、英文書寫)病歷摘要,內含重要的病歷資訊,萬一用得到時,可以幫助當地醫師多了解寶寶的病情以及用藥問題。
  2. 千萬勿因圖方便而讓幼兒服用他人(尤其是大人)的藥物,除非曾與兒科醫生商討過,在用量方面要特別注意。

出遊時期,幼兒如有長期的不適,則最好還是需要讓當地的兒科醫師檢視一下才能放心。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上偶爾報導巨嬰的紀錄,對一般民眾可能是羨慕的對象,但醫生們思索擔心的卻是母子是否平安?生出巨嬰說來實在不是一件好事。醫學上對「巨嬰」的定義並不是很一致,有些學者界定為四千公克,多數教科書則以四千五百公克為門檻。可能形成巨嬰的原因有過期妊娠、母體過重、多胎次、遺傳基因的先天因素或內分泌疾病特別是母體糖尿病等。
巨嬰有那些壞處呢?

  1. 在嬰兒方面,巨嬰難產機率較高。生產時產道的擠壓在所難免、缺氧、使用器械性陰道生產與剖腹生產是常有的事。肩難產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小至從預後不差的鎖骨受傷,大至永久性的臂神經傷害,甚至腦部嚴重的缺氧,導致最後智能受損或死亡,常令人心驚膽跳。
  2. 在母體方面,因產程延遲的受罪、剖腹產的手術傷害、產道的擠壓創傷、及生產後可能因子宮肌肉收縮無力導致的大出血,經常也是避不開的麻煩與危險。

要避免巨嬰寶寶的方法,其實簡單說,就是要:

  1. 按時進行產檢,以現行的產前檢查設計,許多的母體與胎兒的資料都可以監控得住,大部份產檢也都會有糖尿病的篩檢。
  2. 對有可能產生巨嬰的情況,必要的超音波檢查評估,以便及早提出警訊,雖然超音波診斷巨嬰的可靠性不見得完全可信,但可作為持續追蹤的參考。

兒科醫師有必要提醒準媽媽們,適度大小的寶寶才是正確的期望,巨大的嬰兒絕不是福氣的象徵。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正常方法沖泡的奶量而論:六個月以內的寶寶每天每公斤體重為壹百西西左右。譬如五公斤的寶寶,每天基本量為五百西西;一天如以餵食六次來計算,則每次約八十至九十西西即可了,如餵食五次則每次就是一百西西。除了此基本量外,寶寶如要再多吃也可以,但是千萬不要以外力勉強地灌食,強迫灌食會將寶寶自發性的需求減少,養成被動心態。另外,如有餵副食品,則奶量可相對的減少,總之寶寶的身高體重只要正正常常的逐漸在成長,則吃多吃少顯然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不喜歡喝牛奶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可能是心理因素,有的可能是暫時性厭奶,或是貪玩、不專心,也有的是原本的副食漸被接受為主食,口味的改變及變換豐富的食物,甚至零食就成了他的最愛,以致牛奶便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可有可無了。

有些小孩在一歲以後,腸胃道的乳糖脢活性衰退,牛奶喝多了肚子便會脹氣、絞痛、腹瀉,以致拒吃牛奶。若孩子拒喝牛奶,家長設法瞭解原因,或請教營養師、小兒科醫師或兒童心理醫師。

牛奶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孩子不吃很可惜。家長應耐心讓孩子恢復喝牛奶。如孩子是因消化關係,無法進食牛奶,則可以尋求替代品,如豆漿、優酪乳等。此外,飯、麵、粥之外,也應添加肉類、魚、蛋、蔬菜等食品,這樣營養成份才足夠。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微感冒如咳嗽、流鼻水,是否可接種預防針?通常嬰幼兒在身體有明顯不適時,如發燒及精神狀況不佳時,是不主張接種預防注射的,因為怕會使原來病情加重或引起不良後遺症,及接種效果不理想。
一般的小感冒,譬如咳嗽、鼻塞、流鼻水或喉頭有痰音...等,則不在接種的禁忌內,因為嬰幼兒此類小感冒是很普遍的,且有時無論吃藥與否都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可達一、兩個月,如果因此小感冒而延誤了預防接種,則不但未獲得預防針的好處,反而寶寶更易得到感染侵犯,對健康反而不利。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臍是寶寶天生的第一個傷口所在,處理不慎容易有細菌堆積,發炎潰爛,傳染到深部的腹腔內造成腹膜發炎,甚至可導致全身感染的敗血症。在正常的照顧下,臍帶在寶寶出生後約七至十天就會自然乾燥及脫落,剛脫落的肚臍有如皮膚的傷口,會滲出些血水,因此需要特別的處理,否則會起不良的變化。

寶寶回家後,不論臍帶是否已脫落,父母所需做的肚臍處理,主要依序為下列三個步驟:
1. 清洗肚臍︰每天寶寶洗澡時,肚臍部位一樣需要清洗,包括使用肥皂,且要深入到底部(白色部位),注意重點是在白色的臍帶(非黑硬的乾臍帶),不要怕寶寶痛;寶寶只是肚臍處有感覺,但不會疼痛的,就好比指甲一樣,剪指甲時會有感覺但不會痛。
2. 擦乾肚臍︰清洗完畢後,肚臍部位的水分要以棉花棒擦拭乾淨。
3. 塗抹純酒精︰最後以棉棒沾百分之九十五的酒精於肚臍處擦拭,由臍帶根部(或凹處)開始向外擦至皮膚止,並可於每次換尿布時,檢查臍部是否乾燥,若臍部為潮溼,則重覆以上的動作(以九十五的酒精再次擦拭)。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常口腔內的唾液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斷的在分泌,睡眠時較少,進食時較多。正常成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不由自主的有吞嚥口水的動作,所以口水不會流出嘴角外。口水的分泌與吞嚥兩者如能平衡則不易流水,例如﹕

  1. 唾液分泌過多時︰如口腔發炎、長牙時,超越其吞嚥能力則口水向外流。
  2. 吞嚥不良:如喉嚨發炎疼痛不願吞嚥、神經障礙(如智障、昏迷...等)不能吞嚥。

幼兒因口水分泌較多,本身吞嚥次數的需求也較多才能維持口水不外流,所以只要吞嚥稍有停頓口水馬上就外流了。再加上又無外觀形象的顧慮,故即使口角流涎四處滴落亦不會在乎。稍長後,只要是大腦功能正常者,即不是問題了。
口水內含一些消化酵酸,稍具有腐蝕性,在口腔內因有黏膜的保護,所以不致侵犯到深層,但當口水外流到皮膚時,則易腐蝕皮膚最外的角質層,產生濕疹、發炎。
當有過量的口水外流時,需要:

  1. 注意口嘴周圍皮膚的清潔及乾燥以免發炎潰爛。
  2. 可於嘴唇附近塗抹保護藥膏。
  3. 請教醫師檢查有無口腔內的異常病症及檢查神經、吞嚥功能狀況。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出生前,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腔內,因空間的限制,所以四肢、頭、軀幹都捲曲著,整個像肉球一樣。「圓球體形可容納最大的體積」為了能減少空間,所以兩手掌亦是緊握著的。出生後,因外界空間無限,所以頭、頸、軀幹、及四肢自然逐漸伸張開來。
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因神經系統尚未發達,手指的動作很少,所以還是保持著緊握拳,待神經系統的控制逐漸由粗動作(扭曲肢體)進展到細緻動作(如手指夾取)後,手掌及指頭的運動增多,就自然的放開了。
有些寶寶因神經或大腦有問題,而會握拳過緊或過久,造成手指肌肉僵直緊縮,日後手掌或手指不能伸直。或有些寶寶自出生後,兩手掌就是放鬆張開的,這都是有問題的。
處 置:
1. 握緊的手掌內容易藏污納垢,所以每天洗澡時一定要扳開清洗,以免日久後變溼疹及發炎。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常呼吸應是安靜無聲的。打鼾是呼吸時氣流進出鼻腔及口腔後部(口咽及喉嚨)時,附近黏膜或肌肉振動所發出的聲音。口咽部圓周都是由鬆軟的軟肉構築而成,包括軟顎、舌頭後段、兩側扁桃腺及後咽壁。在意識清楚時,神經控制正常而保持著粘膜肌肉的張力,所以口咽部位的軟肉也擴張開,圓筒狀的內腔徑較寬,氣流進出時很順暢,所以不會產生雜音。當神智不清時,譬如打瞌睡、熟睡、醉酒、甚至於昏迷時,全身肌肉也是呈放鬆的休息狀態,口咽周圍的軟肉也是一樣的鬆弛著,所以呼吸阻力增加,當氣流經過此部位時,鬆弛的軟肉忽閉忽開地隨著氣流振動起來,這就是鼾音的由來。打鼾都是在睡覺時或神智不清時發生的。若是清醒時都有鼾音的話,那就是相當嚴重的了。

*仰睡(面向上)時易打鼾,因面部朝上而使舌頭根部向後倒,半阻塞了咽喉處的呼吸通道。
*幼兒本身的呼吸通道如鼻孔、鼻腔、口咽部比較狹窄,故稍有分泌物或腫脹就易阻塞。
*當喉嚨部位腫脹如感冒、扁桃腺發炎、分泌物增多時,更易造成氣流不順而鼾聲加重。
*臉頭形異常者,如肥胖的人,或扁桃腺腫大的小孩,因口咽部的軟肉構造較肥厚,睡覺時口咽部的呼吸道更易阻塞,所以鼾聲亦大。在更嚴重的人甚至會有呼吸暫停的現象。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事先的預防:請醫生詳細檢查寶寶的神經、呼吸、及循環功能是否健全。譬如有無抽筋或痙攣,氣管及肺好不好,有無呼吸道易阻塞,是否易吐奶(會嗆到),有無心律不正常...等。如果有,則需好好注意及治療。

二、 照顧上的注意事項:
1.三個月內的嬰幼兒勿獨自趴睡。
2.寶寶的鼻塞要注意解除。
3.寶寶的房間空氣要流通。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特梭利說:「在教導中教導。」就是說:不要在教他的時候糾正他的錯誤,而是反覆不斷的做正確動作給孩子看。當他們看過而且想要做出正確的動作時,他們就會一邊看、一邊思考如何自主地把事情做好。所以大人在孩子面前只要以一顆溫暖的心,不用說太多話,持續作正確的動作給孩子看即可。孩子透過日常生活練習,他們努力的想要學會其中的基本動作及規範,所以就能體會到認真、忍耐、學習的樂趣,在這學習過程中,他們辨識到要有耐力、毅力、持續力這件事。最可惜的是,如果孩子在幼兒階段沒有這樣的機會,進入小學後,他們欠缺那股持續努力的毅力與耐力,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心

接著談導正孩子偏差行為的時機。蒙特梭利博士在一九零七最先接觸的孩子,就是貧民窟裡面,一群有偏差行為的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皆是如此,但蒙特梭利發現如何去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並以此為教育的核心,開始推動她的教育方法。幼兒的偏差行為是在幼兒期的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脫軌現象,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兩、三年會左右他的將來,在最初的三年裡,如果周圍的環境或與孩子接觸、溝通的方式不好的話,就會妨礙孩子生命的成長,使孩子染上各種缺點。六歲以後,那些偏差的行為會變成缺陷。並反過來影響善惡觀念的發展,而且會越來越惡化,造成學習意願的低落。

但是;在生命前三年(0-3歲)所產生的偏差行為,後三年(3-6歲)將有許多機會可以導正。孩子到了幼兒後期,其身體能量與精神能量十分旺盛,當這兩種能量結合在一起並共同協調運作。其結果,這些能量將獲得到方向而安定下來,孩子便能由內而外成為一個調和的個體。成人若能善用幼兒後期的旺盛能量,並把握這個內部統合的契機,幫助孩子自己去從事各樣的活動,則無論多麼嚴重脫軌的孩子,都能夠被改變。換言之,成人有責任善用孩子在3-6歲時所擁有的一股使偏差行為轉為正常化的強大力量,遵循自由選擇、專注、反覆練習而達到正常化,這樣可以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參考書目:二次啟蒙—新手父母)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伍偉婷;諮詢/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呂麗絲】

你是「教」孩子,還是在「嚇」孩子──這個問題是否讓你陷入苦思?和孩子說話時,老是以「警察」、「魔鬼」來恐嚇孩子,讓孩子乖乖就範,雖能收到短期成效,卻非長久之計,提醒家長,和孩子相處要記得「說之以理」,而非「威之以嚇」喔!


在百貨公司1樓的化妝品專櫃旁,1個頑皮的小女孩繞著專櫃跑,不時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還一邊說「媽咪,我要看這個」,愛美的媽咪正忙著和專櫃小姐廝殺價格,只見她跟小女孩說:「你不要一直亂跑,你再跑,旁邊的警衛會把你抓去關!」小女孩看了百貨警衛一眼,連忙乖乖站好……

恐嚇語句 代代相傳

上述的場景常見於各大公共場所,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有「威脅」孩子的習慣,並當做1種教養方式,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呂麗絲表示,這種恐嚇的話語是源自於習慣的傳承。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想傳遞的是您的想法與思維,獲益最大者;孩子,請思索!!!!!

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兩、三年所受的影響會左右他的將來。

僅僅兩、三年的時間,由於養育上的不良條件,就能使孩子到了三歲時,變成一位令人傷腦筋的孩子。現在的成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多還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觀念,並沒有深入了解到孩子內在的需求,因為大人常常是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況下干涉孩子、摧殘孩子完全不同於大人的生活節奏、步調。如:

1.秩序感是孩子的羅盤;秩序的敏感期是從6個月-3歲,它可以幫助孩子對於地點、順序、及所有者的強烈執著,並能幫助孩子在環境中找到定位、因而探索環境、發展內在。所以孩子到了一歲左右,常會說「我的」,這是我坐的位子,媽媽的位子,爸爸的位子,有固定使用的杯子,給他一件不是平常穿的衣服,他就會大哭,當父母親遇到孩子像這樣意想不到的反抗時,都會感到訝異、莫名奇妙。認為孩子進入第一次反抗期,並且會想;不能讓孩子的反抗期得逞,於是不斷的對孩子說教,如果孩子仍然頑強的抵抗,大人就會忍無可忍的大罵說:哪一個不都是一樣嗎?為什麼一定要用那一支湯匙吃飯?不都是一樣嗎?如果孩子仍然執迷不誤的爭吵,大人乾脆就抓起來打一頓。

孩子沒有所謂的反抗期,而是大人必須對孩子生命本質的需求加以認識,孩子在一歲左右他的秩序感會嚴格的遵守;這是媽媽的碗,哥哥的書,這椅子是擺在這裡的,------等。秩序感,是大自然賦於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使命,讓孩子能在環境中安定的成長,對場所及所有者有著固定的秩序,這也包含孩子對環境及大人的依附關係,孩子若沒有這一層依附,他們也就沒有安全感。若成人不斷的去阻礙孩子的秩序感,他們即會沒辦法在環境中找到定位、獲得安全感。相對的孩子內在會是一片混亂;於是孩子就像是失去羅盤的船,迷失了方向。

2.大人什麼都幫孩子做得好好的,孩子就會興致缺缺;家裡若有「孝子型」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甚至外傭,代替孩子做了所有的事,其結果是很悲慘的。或許是這些大人太疼孩子,還是不放心孩子自己去做,也許是大人太閒了,所以動不動就幫孩子做好所有的事。但當孩子成長到三歲時,它常會呈現出不太穩定的情緒,注意力散漫,做什麼事都沒有興趣。這就是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機會所造成的結果。幫孩子做事情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他只會等著別人將事情做好,什麼事情都不想動手去做;任何有趣的事情,在他們的眼中都提不起興趣,後來變成什麼事情都不會做,或是變成欲望很高,很難滿足的孩子。蒙特梭利說: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時,這就是孩子向大人發出的內在吶喊「請幫助我,讓我可以自己去做」,成人最好的幫助,就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這也是孩子內心最深處的吶喊。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該如何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

原刊登於《康健雜誌》52期(2003/03/01)

你大概很熟悉這個情景:擁擠的公園遊樂場,女兒正預備從溜滑梯上溜下來,卻被另 外兩個孩子擠開,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裏;沙坑裏,兒子一轉身,小鏟子被別的小朋友 拿走了,他眼帶憤怒、責難,卻開始向你求救。

你即使再講求禮讓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自己的孩子據理力爭,甚至寧願他負人,也不願他被人欺。你開始懷疑,「為什麼我女兒那麼沒自信,連對這矮她半個頭的小孩都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pigwang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